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中心 >>

技术中心

长江中下洲干旱危机深度剖析

2010年西南大旱到今年年初北方大面积春旱,再到眼前的长江、淮河流域大面积干旱,此起彼伏的灾害“旱动”着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

无论是从当前面对较大通胀压力的背景下来观察,还是从国内多地“淡季电荒”现象的视角来审视,亦或是从国际、国内粮食安全的出发点来探析,甚至是蔓延于网络和理论界的“三峡功过论”激辩,这次南方大旱所呈现出的多维度、多层次景观成为转型时代中国矛盾凸显期又一个意味深长的样本。它的未来发展,特别是它可能带来的诸多方面的影响究竟该如何认识?

南方大旱:几十年一遇?

520日测量数据显示,洞庭湖水体面积较去年同期减少约73%……

南京今年以来大部分地区旱情严重,部分地区降水量仅23.3毫米……

贵州部分地区降雨较历史同期偏少六到八成,农作物受旱面积已达44.9千公顷……

被誉为“中国水塔”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丹江口水库,水位降至“死水位”以下4米多,创历史新低……

“千湖之省”的湖北,目前已有1388座水库低于“死水位”运行,去年秋末以来的持续干旱已造成湖北87个县市区的989万人受灾……

11日至523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至八成,长江部分航道水位跌破15米枯水线,流域内成百上千万亩禾苗枯萎……

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指挥长王国生在日前召开的2011年长江防汛抗旱总指挥指挥长会议表示,今年年初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与多年同期相比偏少四至六成,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年份。王国生说,目前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江西、湖南、湖北部分地区春旱严重,有的地方冬春夏三季连旱,严重影响春播生产和城乡供水安全。

汉江武汉段水位逼近枯水线

湖北:千湖之省身陷大旱

以灾情最严重的湖北为例,去年秋末以来,湖北省降水异常偏少,全省出现持续干旱。在长达200多天的时间里,有66个县市的雨量为近60年气象记录最少,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少50%,北部地区偏少60%到80%,千余座水库水位跌至“死水位”以下,水库有效蓄水基本用完。据湖北省民政厅通报,全省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800万亩,其中绝收39万亩。

据当地报纸521日报道,自201011月以来,武汉市遭遇60年来的最大旱情,降水只有历年平均水平的30%左右,全市各远城区均不同程度受灾。截至当前,武汉全市种植业受灾面积达到157.91万亩,占在田作物面积的52.3%,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83亿元;累计损失达3.75亿元。

淮河江苏段水位降至最低值,渔民无鱼可捕

江苏:水乡也缺水

据中新网519日报道,江苏作为最不缺水的“水乡”2011年也遭遇大旱,江淮及苏南降雨偏少七成。4月份该省降雨量更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低。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南地区基本都出现了较严重气象干旱,江淮之间局部和苏南大部分地区出现重度干旱。泰州、南通、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多市降雨量为60年来最低,宜兴、高淳、溧水、盱眙等县市出现特大干旱。

目前,江苏大中小水库蓄水都不足,对比201010月中旬及目前的卫星遥感监测图,大湖水面都在缩小,全省三湖一库蓄水比往年同期少10亿立方米,比正常蓄水位少了23亿立方米,可用水量只有22.6亿立方米,是往年的68%。太湖每天补100多个流量,水位仍跌至历史最低。

鄱阳湖大桥附近干涸的湖床

鄱阳湖:水域面积为同期十分之一

521日另一则报道显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正在遭遇60年以来最严重干旱。最新的卫星遥感监测显示,目前鄱阳湖水域面积1326平方公里,创下有卫星监测记录以来最小水面。与2010年相比,水域面积仅为同期的十分之一,再次创下历史同期最低纪录。鄱阳湖大范围严重干旱,也导致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辖的九大湖池2011年首次出现干涸。

50年来少见的极端气候,造成了中国南部罕见的干旱,”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预报处总工程师闵要武介绍说,“今年1-4月,长江流域累计降水量较50年平均值偏少4成。其中,中下游地区降水偏少5成,为1951年有历史统计资料以来最少值,发生60年甚至100年来的罕见旱情。”

旱情分析:天灾与人为

异常天气现象是造成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的“祸首”。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说,受拉尼娜气候现象(赤道太平洋东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造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周兵介绍,通过初步分析,国家气候中心认为,造成此次干旱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影响我国东部的大气环流系统异常显著。

目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较多年平均状况偏北、偏强,西脊点偏西。在对流层中低层有反气旋性距平环流,因此,造成无降水天气出现、长时间降水偏少,从而形成旱情。而往年,江南一带在春季由于副热带环流系统的影响,会形成持续时间较长的春季连阴雨。

其次,水汽输送条件不足,水汽通道未能有效建立。

在春夏季节转换期间,随着热带对流系统的发展和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影响我国水汽的通道通常有三个——索马里越赤道西南气流、孟加拉湾以南越赤道西南气流和来自南海及其以东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气流,但目前三个通道的水汽输送总体偏弱。

据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监测室对长江中下游干旱区对流层整层水汽收支的分析诊断,该地区在5月有很大的水汽流失,因此缺乏降水的物质条件。

此外,今年以来,冷空气活动显著且势力强大,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无法形成冷暖交汇的局面。

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冷空气监测结果显示,今年14月,影响我国东部的冷空气均为全国型,其势力强大,不利于热带系统向北推进。

但一些基层水利干部反映,天灾之外还有不少人为影响因素。

首先是河道湖泊非法挖沙,使河道严重下切,水位下降,沿湖沿江地区取水困难。位于江西新建县的赣西大堤牛头湖电灌站已无法从赣江抽水浇田。无奈之下,当地重新在电灌站边上架设了两条152米长的钢管,延伸到赣江中抽水灌溉。新建县水利局负责人坦言,在赣江中下游一些河段,与2000年比较,河道被深挖了4米多。大量宝贵水源位于中间狭小的深切河道里,远离河岸,无法抽取利用。

另一个人为因素是,一些地方小水电站快速发展,在干旱期间成为抗旱“拦路虎”。在江西、湖北、湖南,许多主要河流及其支流均建有电站,对上游来水进行人为控制。正当干旱季节中下游地区大量用水时,这些电站却大量拦蓄水发电。由于电站管理权归属不同,利益不同,调度困难,制约了抗旱工作。

第三个人为因素是各地水利设施老化,难以满足抗旱需求。记者在湖北等地旱区看到,目前农业生产中许多灌溉设施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修建的,设计标准低,损毁严重,功能无法正常发挥,很难满足抗旱需要。

三峡大坝被指导致长江中下洲干旱的重要原因

干旱:倒下的骨牌

水对于人类文明来说其意义堪比空气之于生物。特别是在今天的中国社会,在如此广大的地域范围遭受如此程度的旱情,无异于将一块巨石砸入平静的小池……

生活用水危机

5月下旬,在“千湖之省”湖北的孝昌县花山村,一辆辆消防车正进村送“救命水”。村里老少挑着塑料桶排队接水。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庄稼、牲畜用水顾不上了,得先保生活用水。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浇地、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

在江西,尽管进入主汛期已经一个多月,但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容积仅有7.4亿立方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目前全省中北部30多个县(市、区)出现严重干旱,20多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

记者来到江西新建县恒湖垦殖场,沿途几十公里的鄱阳湖已全部枯竭,曾经的一湖浩渺清水已变成一片平原。“这是建场50年以来从未发生过的事。” 恒湖垦殖场副场长李浩元说,水泵已很难在河湖中抽到水。从55日起,全场1.3万人的用水一直计划供应。当地居民告诉记者:“我们是守着鄱阳湖在叫渴。”

粮食!粮食!

在湖南,4月中旬就有182万亩农田的春耕受到影响,44万多人的生活饮水受到影响。由于今年以来降雨持续异常偏少,位于洞庭湖区腹地的华容县等地,遭受半个多世纪以来罕见的冬春夏连旱,群众饮水和农业生产面临严峻考验,湖区部分稻田裂开,部分早稻枯死绝收。

干旱给有粮仓之称的湖北粮食生产也带来了灾难。在著名的革命老区红安县七里坪镇黄山村3组一片油菜田里,记者看到,由于受长期干旱影响,油菜歉收已成定局,多数稀稀拉拉,壳瘪粒小,有的甚至干枯变黑。正在割油菜的一位妇女告诉记者,这一片油菜田,正常年份可以产四五百斤油菜子,但今年两百斤都产不到了。

麻城市中馆驿镇晏店村周兴桃告诉记者,她家“早稻秧苗下了,无水插秧,放弃了。中稻秧苗播下去了,靠泵站抽水浇灌维持,能否插下去,还得看老天下不下雨。”

记者在黄冈一些县市看到,因为干旱,成片成片的良田撂荒、闲置。村民告诉记者,水利设施不全,抗旱保生产成本太高,干脆放弃这一季的耕种。

湖北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介绍,目前,全省早稻有接近一半呈现干旱态势,而未来20天将是湖北农业季节用水量最大的时期,中稻要水多,栽插进度慢,能不能保住粮食面积,还要看降水情况。

“旱动”CPI

近期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严重干旱,导致当地蔬菜价格出现大幅上涨。分析人士指出,春夏连旱对农副产品供应势必产生较大影响,可能会推高56月份的CPI数据,未来通胀压力仍会较大。

记者从湖北两湖绿谷蔬菜批发市场了解到,受湖北干旱天气影响,当地的蔬菜一直处于上涨态势,近日上涨得尤为明显,青椒的批发价上涨了30%,大白菜价格涨了60%,而球白菜的价格则翻了一倍。

对此,银河证券分析师表示,长江中下游省份是全国重要的水产品生产区,也是各类瓜果蔬菜的重要生产区,春夏连旱对农副产品供应势必产生较大影响,从而推高56月份的CPI数据。

东方证券也指出,长江中下游地区近期持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干旱,在一定程度上将会影响到夏粮和其他农产品的收成。因此,通胀可能还并没有到见顶回落的时候,现在轻言见顶回落还为时尚早。

据了解,目前湖北、江苏等地的农产品主要供应整个华南地区,而当前的旱情已经使当地菜价上涨。如果旱情无法缓解,南方城市有可能北上运菜,菜价上涨有可能会传导至更大面积。

北京水屯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一位负责人指出,在当地供应不济的情况下,菜贩们会寻找湖北之外的替代产区,山东、河南等北方农业大省是首选,而北京目前也是从山东等地进货,一旦南方地区北上运菜,北京的蔬菜价格也会上涨。

此前,受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等因素影响,全国多省份部分蔬菜品种价格一度大幅下跌,出现滞销、卖菜难问题,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相继出台应对措施。国家发改委出台了扶持蔬菜生产流通的价格政策,包括清费减负、降低经营成本、发展生产、扶持流通等。进入五月份以来,全国各地菜价已经出现恢复性上涨。

电荒在家“撒野”,干旱又来“敲门”

今年电荒不仅来得早,而且正在从东部向中部乃至全国蔓延。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今年我国夏季电力缺口将很有可能扩大到4000万千瓦,这是近年来之最。

从湖北电力系统获悉,受冬春连旱极端气候的影响,今年湖北迎峰度夏形势尤为严峻。数据显示,今年14月,长江、清江、汉江等流域水库入库水量均比往年同期减少六至八成。

知情人士透露,以往湖北省的这个时候都是水电大发展期,也是进行夏季储煤的“黄金时期”,但今年到目前为止,由于电煤到货总体入不敷出,库存仍在下降。据不完全统计,429天发生缺煤停机,最大缺煤停机容量94万千瓦,日均缺煤停机容量32万千瓦,有6个火电厂存煤低于10天库存。

“电力缺口可能会更大。”国家电网公司营销部主任苏胜新认为,“如果旱情继续影响水力发电,并且出现持续异常高温天气,电力缺口将扩大到4000万千瓦左右。”

                     

                                                               干旱导致生态平衡遭破坏严重

干旱将“重伤”生态系统

“洪湖水,浪打浪,洪湖岸边是家乡。”这句脍炙人口的歌词描绘出“鱼米之乡”洪湖昔日怡人景象。而如今,洪湖正遭遇70年一遇的干旱,湖底大面积干涸开裂。据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介绍,洪湖生态湿地恢复至少需要10年时间。

同样的遭遇也“造访”了洞庭湖。岳阳县渔政局副局长陈大友介绍说,每年3月份开始,是洞庭湖的涨水季节,也是各种鱼类开始繁殖季节。往年,洞庭湖的鱼喜欢将卵产在水草和芦苇丛中,幼苗孵化后,有充足的饵料供幼苗生长,但现在因为缺水,阻断了鱼类的洄游路线,导致鱼类不能正常产卵。他估计,“今年洞庭湖鱼类数量会锐减”。

陈大友说,2007年,洞庭湖曾在8月份有过一次枯水季节,导致湖区中存活的鱼苗大批死亡,特别是像黄鸭叫、银鱼等鱼类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产量锐减,直到3年后才恢复正常,“这次情况更加严重,鱼卵都产不下来。”他预计,此次洞庭湖渔业资源的恢复至少要35年时间。

旱灾影响的不仅是渔业资源,还有可能影响整个湖区的食物链。在洞庭湖区,水草、螺蛳、鱼、虾、水鸟自然形成了一条食物链。螺蛳不仅给鱼和水鸟提供食物,还能净化湖水,防止湖水富营养化,但因为目前的旱情,水草、螺蛳减少,导致鱼类,鸟类食物锐减,有可能影响整个湿地的生态环境。

大旱之下,路在何方?

问题暴露,先要解决思想问题

“雨季抗旱”对防汛部门和基层干部是个新的考验,暴露出当前南方抗旱工作的薄弱环节。

江西省防办总工程师史小平坦言,长江中下游严重干旱说明,沿江各地还要完善抗旱预案,尤其是一些地方的汛期抗旱预案还是空白。

部分基层干部也表示,多年来很少想到汛期会出现严重干旱。这导致一些地方雨季抗旱缺乏应对措施。江西安义县等地一些乡镇干部坦白说,面对几十年未遇的春旱,“我们有些束手无策”。

有关专家提出,干旱情况下,政府应对电站、大坝进行及时调度,集中有限的水资源抗大旱。同时杜绝非法采砂导致河道下切影响取水。

长江水利委员会防灾减灾处处长黄奇认为,多年来,南方一些省份农业生产用水很粗放,节水意识和节水技术都不强,灌溉设施的修建标准也不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南方丰水区应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发生灾害性强降水的概率在增大,干旱时间延长的概率也在增大。”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说,这对各地水利体系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能抵御区域性突发强降水,还要增强水利工程蓄水性能建设,要补的课很多。

一些基层群众表示,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水利建设,但到了基层一些地方就走样了,部分干部认为水利建设投资是上面的事,“等靠要”思想严重,急需引起重视。

重构现代水利体系势在必行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异常天气的频率增加,我国雨量充沛、水资源丰富的南方地区,水的时空分布正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2010年,西南五省市大旱,2000万人面临饮水困难、农田绝收;随后,十多次大范围、高强度的降雨席卷南方,造成严重洪涝灾害;洪水才退,旷日持久、覆盖广泛的干旱再次让南方多个省市焦灼。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的专家说,以湖北为例,全年降水总量并没有发生多大变化,但是降水分布呈现短时间、小区域、高强度新趋势,即将过去全年相对均衡分布的降雨量集中在短时间、局部地区、高强度降下,无雨期也就相应延长,过去的连阴雨天气减少了,其结果是洪涝与干旱交错出现频率加快,这一气候的新变化让南方地区越来越频繁遭遇洪灾与干旱交互威胁。

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学院教授李兰、长江水利委员会防灾减灾处处长黄奇等专家认为,过去南方水多,农业生产用水都很粗放,节水意识和技术都不强,灌溉设施的修建标准都不高,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南方丰水区也要重新认识自身水资源变化,并采取相应措施变害为利,当务之急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改变对水资源粗放利用的现状,建立起与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水利体系。

专家说,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在家的以“老弱病残”为主,挖沟挖渠、取水灌溉都缺少劳动力,昔日全民总动员、“千里百担一棵苗”的抗旱模式已成为历史,如今需要的是新设施、新技术、新的防汛抗旱管理体系。

一方面要很好保护和利用天然江湖水资源,干旱发生时让它派得上用场,另一方面提高灌溉设施建设标准,让江湖塘堰水资源能够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此外,在南方也要发展灌溉新技术,推广节水农业,实行精细灌溉,不能雨丰而忘旱,临旱再掘井。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针对我国新水情将水利设施建设提升到了战略应对高度,今后十年投资超过4万亿元的资金用于国家的水利设施建设,打造国家级大型水利工程、大型灌区、农田末级水利设施等多层次全体系的水利网络。这将是在新的水资源环境下重新配匹水利设施的关键措施。

 


 

 

公司简介 产品中心 咨询报价返回首页 技术中心 联系我们